最近,浙江嘉兴一家即将开业的商场“胖都来”被推上热搜。只因这名字和零售界的“顶流”胖东来仅一字之差,网友炸了锅:“这是明目张胆蹭流量吧?”面对争议,商场方回应称老板姓“都”,且曾向胖东来学习,才定下此名。但舆论并未平息,反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:名字的“擦边”究竟是商战策略,还是品牌建设的误区?
一、从“胖东来”到“胖都来”:名字背后的流量密码
1. 胖东来凭什么火成“6A级景区”?
胖东来的故事堪称零售业的“神话”。这家扎根河南的商超,名字源于创始人于东来和早期店铺“胖子店”的结合。但让它出圈的,是极致的服务:商品性价比高到“羽绒服只赚3毛钱”,员工福利好到“周二闭店休息”“设立委屈奖”,甚至被网友称为“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”。社交平台上,“跪求胖东来开到我家”的呼声铺天盖地,足见其群众基础。
2. “胖都来”的诞生:巧合还是算计?
新商场“胖都来”位于浙江嘉兴,老板姓“都”,自称曾赴胖东来考察学习,因此取名“胖都(du)来”。但网友并不买账:“老板姓都,为何不叫‘都胖来’?非要和‘东’字谐音?”更有人扒出,该公司成立于2025年2月,注册资本1000万,法定代表人都某某,经营范围与胖东来高度重合。时间线和新名字的“巧合”,让“蹭热度”的质疑难以回避。
展开剩余69%二、争议背后:商业江湖的“名字游戏”
1. 蹭名字的风险:流量是把双刃剑
商场方认为,网友的调侃是“良性热度”,但现实可能更残酷。此前,便利店品牌“美怡家”因名字与“美宜佳”相似,被起诉侵权并赔偿5万元。胖东来虽未全国扩张,但其商标权受法律保护。目前,胖东来已回应称将评估“胖都来”是否侵权,必要时发律师函。若被认定侵权,新商场可能面临改名、赔偿甚至口碑崩塌的风险。
2. 名字“碰瓷”背后的商业逻辑
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品牌名“蹭大牌”看似捷径:既能省下宣传费,又能快速吸引关注。但这种策略极易反噬——消费者会拿着放大镜对比服务与品质。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细节控”服务和高性价比商品,若“胖都来”仅学其形而无其神,网友的调侃可能迅速转化为差评,甚至被贴上“山寨”标签。
三、品牌建设的启示:要流量,更要“留量”
1. 学标杆,该学什么?
胖东来的成功,本质是对“人”的尊重:让员工赚到钱、有尊严,员工才会用心服务顾客;让商品透明实惠,消费者才会用脚投票。与其在名字上“碰瓷”,不如深挖运营模式。例如,小米靠产品创新立足,泡泡玛特以设计打动年轻人,差异化才是破局关键。
2. 新品牌的生存法则
商业竞争中,名字只是敲门砖,真正的生命力在于“不可替代性”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并存百年,靠的是精准定位不同人群;麦当劳和汉堡王卖同类产品,却用“巨无霸”和“皇堡”打出差异。对“胖都来”而言,若真想致敬胖东来,不如在本地化服务、供应链优化或员工福利上做出特色,让名字从“争议”变成“口碑”。
结语:流量易逝,口碑长存
这场“胖都来”争议,折射出当下商业环境的浮躁:太多企业想走捷径,却忘了品牌建设的本质是“信任积累”。名字可以蹭,但消费者的心蹭不来。胖东来用30年时间证明,商业的终极竞争力不是流量,而是“真功夫”。至于“胖都来”能否逆风翻盘,答案或许藏在开业后的货架上、服务中,而非一场热闹的舆论战里。
发布于:河南省